葉鼻蝠科 Hipposideridae/翼手目 Chiroptera
臺灣葉鼻蝠
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別稱:大夜婆

辦識特徵

為臺灣產翼手目中體型最大的食蟲蝙蝠,僅次於食果性之臺灣狐蝠。成蝠毛色為黃棕色或棕色,幼蝠則接近黑色。蝙蝠的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適於攀掛在岩壁或牆緣上。耳殼寬大,末端尖,基部具迎珠;鼻部特化呈葉狀,分成上、中、下鼻葉,上鼻葉呈橫列之三結狀突起,上具前額囊,雌雄均有,以雄蝠較為發達而明顯,下鼻葉兩側各有三個側鼻葉。雌雄個體於恥丘上端均有假乳頭,以生殖期之母蝠最明顯,可供幼蝠攀附用。頭體長9-10.5公分,尾長5.5-6公分,前臂長8.6-10.3公分,體重45-70公克。齒式:門齒1/2,犬齒1/1,前臼齒2/2,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30顆。

生態習性

臺灣特有亞種,然Yoshiyochi(1991)按外部形態之特徵將該種視為臺灣的特有種(H. terasensis)。夜行性,通常要日落西下、天色昏暗後始外飛覓食。以超音波搜尋大型昆蟲(如金龜子、天牛、蟬、大型蛾類等)為食,除了飛蟲外,亦會捕食停棲在樹幹或樹葉上的昆蟲,取食昆蟲的種類會隨著季節及生殖與否而異。由於有將獵物捕捉帶回棲所食用之習性與能力,常可在其棲居洞穴的地面上發現昆蟲殘骸或殘翅。每年3-4月間常可發現懷孕之母蝠,5、6月為生殖期,懷孕母蝠每年僅產一胎,每胎僅生一仔蝠,幼蝠出生後受母蝠呵護哺育於懷中達數月之久,母子關係緊密,7至9月為育幼期。交配期可能發生於每年的7-8月間,雌蝠於交配完成後有延遲胚胎發育的生殖策略。群集數量少者數十隻,最多者可達數千隻,不論是休眠或渡冬,群集棲息時個體間會保持10-15公分的距離。

分布

普遍分布於臺灣全島海拔1,6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之天然洞穴、人工隧道或廢棄建築物中,亦有棲息於橋墩下者,附近環境多為接近溪流水域之開墾地或次生闊葉林。在翡翠水庫的雜林地上空,曾發現其體型大而易辨識的蹤跡。
鄭錫奇 攝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