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翅蝠科 Miniopteridae/翼手目 Chiroptera
東亞摺翅蝠
Miniopterus fuliginosus

別稱:長指蝠、長翼蝠

辦識特徵

由於前肢第三手指很長,棲息時其第一指骨及第二指骨有反摺於翅內的現象,因此又稱長 指蝠;而飛行時雙翼展開長度亦比同樣體型的蝙蝠長,故又稱長翼蝠。身體毛髮呈黑褐色 或褐色,腹面較淡,體毛柔密。鼻端有細溝,分左右兩半;耳殼圓短,末端不超過頭頂部, 耳珠呈短曲狀。前肢與掌指骨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飛膜呈淡褐色;前肢僅拇指 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頭體長4.6-5.4公分,尾長5-6公分,前臂長4.5-4.8公分,體重 8.5-13.5公克。齒式:門齒2/3,犬齒1/1,前臼齒2/3,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36顆。

生態習性

夜行性,以小型昆蟲為食。為典型的洞穴蝙蝠,以岩洞或隧道為主要棲所。每年9-11月為 交配期, 3-5月可發現懷孕雌蝠,5-6月為生產期,6-8月為育幼期。每年僅產一胎,每胎 僅生一仔蝠。曾發現與臺灣葉鼻蝠、無尾葉鼻蝠、臺灣大蹄鼻蝠、臺灣小蹄鼻蝠、臺灣鼠 耳蝠或鼠耳蝠類共同棲息在同一洞穴,偶爾會與臺灣小蹄鼻蝠混棲。單一洞穴的摺翅蝠群 集數量可從數十隻至上萬隻,最高可達數十萬隻(如臺北瑞芳蝙蝠洞的夏季群集)。

分布

東亞摺翅蝠在臺灣分布廣泛,各地自低海拔的岩洞至中、高海拔的森林山區均有發現紀錄; 冬季亦會活動於海拔2,500公尺的高山中。在藥園區內有捕獲紀錄。
鄭錫奇 攝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