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離尾蝠科 Molossidae/翼手目 Chiroptera
東亞游離尾蝠
Tadarida insignis

別稱:皺鼻蝠

辦識特徵

中型食蟲性蝙蝠,身體背毛色為黑灰色或深褐色,尾部約有1/2長度突出於股間膜外,故得其名,此特徵與臺灣其他蝙蝠明顯有別。耳殼碩大往前突出,內緣肥厚,具鈍三角型耳 珠;下顎扁薄,上唇兩側口角至鼻孔間具數條斜陷溝狀之皺紋,故又稱皺鼻蝠。頭部及身體均呈扁平狀。飛膜暗黑色,翅型狹長。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 飛膜暗黑色;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頭體長7.6~8.3 公分,尾長4.2~5.3 公分,前臂長5.5~5.8 公分,體重15~20公克。齒式:門齒1/3,犬齒1/1,前臼齒2/2, 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32顆。

生態習性

夜行性,以昆蟲為食。飛膜狹長,覓食飛翔高度甚高,可作長距離飛行,在臺灣甚少有以網具捕獲的紀錄,僅在海邊或山稜線偶有被鳥網誤捕,存在證據多由超音波所測得的資料;超音波頻率甚低(僅約8~11 kHz),為人耳可聽之音頻,聲音類似鑰匙碰撞聲。在臺灣迄今確實的群集棲息處所尚不清楚,以其扁平的身材推測其棲所應以洞穴岩縫為主。

分布

廣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南部和臺灣。在臺灣目前僅零星發現於都會區、中低海拔山區及 離島海岸,但由所測得超音波資料顯示其分布應相當廣泛,偶有誤闖民宅而被拾獲的紀錄。 在藥園區內僅測錄發現其超音波。
邱美淑 攝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