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別名/火炭母)
Cephalophilon chinense
        多年生蔓性藤本。單葉,互生。托葉抱莖成鞘狀。葉紙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兩面綠色,長約8 cm,寬約3.8 cm;先端漸尖,基部平截,略下延;全緣;側脈羽狀。
        聚繖花序,頂生。苞片長線形。壺形花,白色。花被片先端 5 裂,橢圓形。雄蕊 8;花藥紫色。子房圓球形,具三稜;胚珠橢圓球形。
        瘦果,圓球形,黑紫色,被透明花被片包圍。種子三角錐球形。

引證標本︱新北市平溪區衛福部國家藥園B步道Hsu20396(TAIE)、Hsu20463(TAIE)

典籍記載︱全草味酸甘性涼,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涼血止癢、明目退翳、消瘀涼血,治肝炎黃疸、痢疾、風熱咽痛、癌腫、中耳炎、濕疹、眩暈耳鳴、角膜雲翳、跌打損傷等。根味辛甘性平,補益脾腎、平降肝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氣虛頭昏、耳鳴、白帶、乳癰、肺癰、跌打損傷等。《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p.79》《中華本草》

藥理研究︱綜述(抗氧化活性、抗微生物作用、抗發炎作用、鎮痛作用、抗病毒作用、細胞毒作用、抗肝癌作用、保護平滑和骨骼肌、降壓及中樞抑制等)、止瀉作用、肝保護作用、胃保護活性。
廖國藩 攝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