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中小型喬木,株高約3 m。單葉,互生。葉薄革質,長橢圓形,葉表濃綠色,葉背綠色;先端尾狀漸尖,頭略凹;基部楔形;細鋸齒緣;側脈羽狀。

        單花,假頂生。花梗具環形花托。苞片2,早落。花近輻射對稱,白色。花萼 5,三角狀闊卵形,深綠色,覆瓦狀排列。花瓣約 7 枚。雄蕊多數;花絲白色;花藥 2 室,縱裂。子房扁狀球形;花柱 3 或 4 叉;柱頭點狀。

        果實近球形,外表光滑油亮,熟深褐色。種子約1枚育成,其餘萎縮。

引證標本︱新北市平溪區衛福部國家藥園A步道 Hsu 20410(TAIE)

典籍記載︱葉味甘苦性涼,收斂、滋補、調節新陳代謝、促進免疫系統、提神解渴、清熱利尿、消滯止瀉,治腸炎、痢疾、消化不良、感冒等。茶花味苦性涼,清肺平肝,主治鼻疳、高血壓等。茶子(果實)味苦性寒有毒,降火、消痰、平喘,治痰熱喘嗽、頭腦鳴響等。茶樹根味苦性涼,強心利尿、活血調經、清熱解毒,治心臟病、水腫、肝炎、痛經、瘡瘍腫毒、口瘡、湯火灼傷、帶狀皰疹、牛皮癬等。《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p319》《中華本草》

藥理研究︱神經保護作用:抗腫瘤、抗轉移和抗骨質溶解作用、抗菌和腎保護作用:抗高血脂、高血糖作用。
廖英峰 攝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