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楠
Machilus japonica Siebold & Zucc. var. kusanoi (Hayata) J. C. Liao
        半落葉性喬木,枝條黑褐色,芽鱗痕明顯。單葉,互生。葉薄革質,倒披針形 或長橢圓形,長 6-16 cm,寬 1.7-5 cm, 表面暗綠色;背面灰綠色,略被白粉,新葉鮮綠;先端短尾尖;基部漸狹;全緣;側脈羽狀,7-13 對。
        
        複聚繖花序,數個花序叢生新枝條基部。輪狀花,淺綠色,徑約 8 mm。花被 片 6 枚,被毛,分內外 2 層,內層卵狀披針形,外層長橢圓形。雄蕊 12 枚,4 輪, 由外至內第一、二輪各 3 枚,花藥向內, 第三輪 3 枚,花藥向外,基部具 2 枚腺體,花絲綠色,花藥黃白色,4 室,瓣裂;第四層 3 枚為不孕雄蕊,花藥箭頭形。子房圓球形,基部疏被毛;花柱黃綠色;柱頭點狀;胚珠橢圓球形。
       
        核果,花被片宿存。

引證標本︱新北市平溪區衛福部國家藥園A步道 Hsu 20664(TAIE)

典籍記載︱根味辛性溫,主治霍亂、菌痢、 腹痛、掌心瘡、瘡癰、跌打損傷等。《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p.212》《台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

藥理研究︱抗脂質氧化作用 、抗氧化和抗菌作用。
廖英峰 攝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