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氏通泉草(別名/台灣通泉草)
Mazus faurei Bonati
一年生草本,莖具稜,疏被白色短柔毛。單葉,基生或於繁殖枝上對生。葉紙質,倒披針形,長 6.4-9 cm,寬 2-2.8 cm,葉表綠色,疏被白色糙伏毛,葉背黃綠色,脈上被毛;先端圓鈍;基部漸狹,下延;中至深裂鈍鋸齒緣;側脈羽狀,5-6 對。
總狀花序,頂生。花梗被短腺毛。花苞長柱形。唇形花,淡紫色,兩側對稱。花萼綠色,先端 5 裂,裂片卵形,表面被短腺毛。花瓣上唇 2 裂,下唇先端 3 裂,裂片圓形,中央具 2 條黃色蜜標並密被長腺毛。二強雄蕊;花藥左右 2 枚互相貼合,爪字藥,2 室,縱裂。胚珠多數,卵球形。 引證標本︱新北市平溪區衛福部國家藥園A步道 Hsu 20646(TAIE) 典籍記載︱全草味甘性涼,止痛、健胃、解毒,治月經不調、毒蛇咬傷等。《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p.410》 |
![]()
廖英峰 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