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深秋話「病邪」

 
 
走過酷熱的 2018 夏天之後,本來應該鬆口氣的,但是緊接著又濕又冷的劇烈天氣反差,又讓許多人在來不及喘息的情況下又感冒了。有些人雖然沒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狀,但卻是全身哪都不舒服。這種情況在傳統醫學的領域裡,通常被稱為感受病邪,又叫感受外邪。
 
病邪,又稱為邪氣,是指能誘發人體較劇烈的調節反應,而表現出多種臨床證候或病理變化的有害物質、勢力。病邪的指涉範圍較廣,包括外感六淫、疫癘、內傷七情、飲食、勞逸、外傷,以及蟲獸傷等等。至於外邪,即「外感六淫」又稱「六淫」或「六邪」,一般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源於自然界環境變化的致病因子。常規的處理方法通常就是運用「祛邪法」。這是基於中醫傳統的想法認為,疾病的產生多與邪氣有關。不論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或者疫癘之氣、飲食水穀之邪,還是人體自身的病理產物如痰飲、水濕、瘀血、蟲積、宿食等,都是邪氣,都是導致發病的重要因素;故此治病的關鍵就在於把這些邪氣從體內盡快清除。
 
就在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基礎論述裡,其實隱藏了許多即使是傳統醫學的臨床工作者都不曾留意的文化密碼。
 
 
案:圖為西漢汝陰侯夏侯灶墓出土「太一九宮栻盤」。太一即宇宙生成的本源,天地因太一移宮而有了四時八節與寒暑燥濕四氣的產生,更由此衍生出中醫獨特的病邪觀。[1]
 
 
一、病邪的原始意涵其實含有「禍祟」、「邪魔」的文化元素
 
經過百年西方醫學的衝擊與洗禮之後的中醫,經常對一些帶有信仰文化特質的傳統醫學記載避之唯恐不及,精魅、禍祟等致病說,就是相當典型的例子。禍祟即鬼神邪氣,考之中醫典籍,鬼神邪祟致病之說從來不絕如縷。譬如中國第一部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雄黃條」載:「雄黃……殺精物惡鬼邪氣」。第一部病因病機專書,隋.曹元方《諸病源候論.鬼邪候》云:「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或言語錯謬、或啼哭驚走……」。提出三因病說的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為邪鬼所擊……」。較近代的作品,清.莫枚士《研經言.原因》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屬,有衝擊,有喪尸,有精魅,有禍祟。」等等不勝枚舉。即使是在現代臨床執業者,經常掛在口頭上的至理名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都曾有人撰文,質疑其有「巫術之嫌」[2]。
 
「邪」字本是一個在古代典籍常見的詞,在秦漢時期為人文精神勃發時代背景下薰陶的醫者所引用,才逐漸具有特殊醫學內涵。日本自然史學大家山田慶兒,在所著《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一書中,在考究艾灸療法原始的來源,就曾提出,艾灸有驅鬼邪出體外的用意。[3]《內經》中「邪」字凡 441 處,其中的 425 處均與「斜」字音義皆同,意即「不正」。[4] 唐.王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下注云:「邪者,不正之目,風、寒、暑、濕、饑、飽、勞、逸,皆是邪也,非唯鬼毒疫癘也。」王冰的註解非常具有概括性,後世醫家,即便當今醫家,所尊持的都是這一套看法。但是讓我們仔細看他的最後一句話「非唯鬼毒疫癘」,王冰所極力正本清源的疑義之處,正代表了即使到了中唐時期,鬼毒與疫癘仍是邪字的一般註解。
 
在上文我們曾提到,不論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或者癘氣、飲食水穀之邪,還是人體自身產生的病理產物如痰飲、水濕、瘀血、蟲積等,都是邪氣,都需要盡快地將之從體內盡快清除。這種觀念針對的對象如若是病理產物,那麼反對者可能不多。但是六淫本質上是一種四時氣候的特徵,又是怎麼的一種存在形式?又如何侵入人體為患?更遑論從何途徑?以何形式來將驅出體外呢?恐怕即使是古代醫家都難以想像。更何況秦漢之後對疾病的解釋早已轉向為-氣的變動,對疾病的治療也已轉向-調氣法,祛邪之說更是無由自圓其說。但如果能了解傳統病邪之說,曾走過那一段鬼神邪祟的歷史過程,那麼一切的疑問就渙然冰釋了。
 
 
案:「秋夫療鬼十三針之格」圖出《凌門傳授銅人指穴》。其內容旨在定位專治鬼祟癲狂「十三鬼穴法」。
 
 
二、病邪是相對正氣而言,蘊含中醫特有的身體觀與疾病觀
 
《素問.八正神明論》:「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中醫常以正氣和邪氣為對立的兩端,在正邪的關係上,正中有邪,邪不離正,邪氣出入,即在正氣的出入之中。換言之,邪氣在本質上不過是正氣的變動與失序的一種臨床表現。基於這個原理,在論治病邪上,中醫主要採調氣思想-即通過對人體系統的功能調節,去達到祛邪的治療目的。這種特有的邪氣觀,究其思想根源,即在古代思想風土的「氣一元論」:天地以一元真氣為萬物的化生之源,人身中一元真氣之氣化出入為生死之根,故無論「正」、「邪」無非一氣之流行。金元以後中醫氣化思想的濫觴,以及日後腎命水火之說,都與此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5]
 
根據上述中醫特有的身體觀與疾病觀,在積極面上,只要能維持正氣的運作效能,就能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在消極面上,只要能避免干擾正氣運作的種種因子,一樣能達到相同的效益。其所延伸出的養生、照護的觀念,在當前的老年化時代裡具有獨特的價值及意義。
 
 
 
 
三、病邪的觀念隨著歷史發展一直不斷在改變中
 
談到外感,相信對中醫略有認識者,多會直接聯想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或六邪。但若從病因學說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六淫之說的成立,是由上文曾提到的南宋時期醫家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之中所提出。而陳無擇之所以提出六淫之說,又是受宋代「五運六氣」理論流行的時代因素所影響。追根究底,醫家的思想與理論,通常不能脫出時代的文化風土。那麼我們當今的病邪理論,也理當與過去有所不同,譬如環境汙染、化學藥劑、輻射、醫源性傷害、超級細菌等等,都是過去醫家不會遇到的課題。這當然並不是就此全盤否定了行之八百餘年的三因之說;然而,三因之說越來越不能適應中醫臨床與理論的需求卻也是事實。這意謂著為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中醫病邪理論又來到了再一次翻新的十字路口了。
 
參考文獻
 
[1] 龐樸等,《古墓新知》,台北,台灣古籍,p. 57-60,2002年。
[2] 張峰,《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質疑,中醫研究,27(10):9-10,2014。
[3] 日.山田慶兒,《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針灸的起源》,台北,東大,p. 125-128,2003。
[4] 張俐敏、烟建華,中醫邪概念的學術內涵,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3(11):807-808,2007。
[5] 宮錫杭、陳受強,《內經》正邪離合論語中醫病邪理論的氣化觀,甘肅中醫學院學報,3(1):3-5,1996。
 
作者: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蔡忠志 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