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補氣生血方劑──當歸補血湯的研究回顧與新知

民國101年12月號

補氣生血方──當歸補血湯的研究回顧與新知

「當歸補血湯」出自金‧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卷中,由黃耆30克(君藥)、當歸 6 克(臣藥)所組成,為補氣生血之基礎方劑,也是李東垣「甘溫除熱」治法的代表方,主治陰血虧虛、陽浮發熱之證。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有云:「治肌熱,燥熱,口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故方中重用黃耆大補脾肺之氣,配伍少量當歸以養血和營,浮陽秘斂,使氣旺血生,虛熱自退,可用於婦人經期、產後之血虛陽浮、發熱頭痛,血虛氣弱所致貧血、過敏性紫癜,瘡瘍之扶正托毒、生肌癒合等諸病。《內經》:「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故本方應與「白虎湯」有所區分。「白虎湯證」起因於外感,熱盛於內,屬實證;「當歸補血湯證」起因於內傷,為血虛氣弱,屬虛證。因此白虎湯證渴喜冷飲,身大熱而出大汗,脈洪大而有力;當歸補血湯證渴喜溫飲,身雖熱而無汗,脈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辨證之要點 [1-3]。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當歸補血湯中當歸所含阿魏酸 (ferulic acid)、蒿本內酯 (ligustilide)、當歸多糖,黃耆所含皂苷、黃酮類、黃耆多糖為其主要的活性成份,因而本方具有抗缺氧、促進免疫、改善造血功能、保護心肌等藥理作用 [4-11]。黃耆皂苷 (astragalosides) 增強免疫力 [9, 12] 及抗缺氧能力 [13, 14] 與阿魏酸、當歸多糖 [15] 促進造血 [16-18] 的作用,正與本方補氣生血 [19]、氣血雙補 [20] 的主治功效相符,也印證了《難經本義》所言:「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分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由於本方與中醫氣血辨證息息相關,因此相關的研究也持續不斷進行,現將近期發表之文獻精華摘述如下:

1. 抑制抗癌藥引起的肺纖維化:

Gao 等人探討了當歸補血湯總糖苷 (total glucosides of Danggui Buxue Tang,DBTG) 對抗癌藥 bleomycin 誘發大鼠肺纖維化的作用及其可能機制。自黃耆與當歸中萃取 DBTG,於 Wistar 大鼠氣管內滴入 5 mg/kg 的 bleomycin 誘發肺纖維化,之後連續 4 週每日灌胃給予 16、32 或 64 mg/kg 的 DBTG,或是 3 mg/kg 的可體松 (cortisone)。

以蘇木素 (hematoxylin) 與伊紅 (eosin) 以及 Masson's trichrome 染色觀察組織學變化情形,放射免疫分析血清中的生物標記,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檢測肺組織中基質金屬蛋白酶 (metalloproteinases, MMP)-1 與 MMP-9,以及基質金屬蛋白酶 1 組織抑制劑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 TIMP-1) mRNA 的表現。

結果發現 DBTG 能減輕肺泡炎 (alveolitis) 及肺纖維化的程度,並顯著減少血清中增加的玻尿酸 (hyaluronic acid)、層黏連蛋白 (laminin)、第 III 型原膠原蛋白 (procollagen) 與第 IV 型膠原蛋白的濃度。此外,DBTG 也降低了  MMP-1、MMP-9 與 TIMP-1 的 mRNA 的表現。Gao 等人由以上結果推測:當歸補血湯總糖苷 DBTG 對 bleomycin 誘發大鼠肺纖維化具有抑制作用,而其機制可能與 DBTG 抑制細胞外基質合成及平衡 MMP/TIMP-1 系統有關 [21]。

2. 本方活性成份的協同作用:

當歸補血湯 (Danggui Buxue Tang, DBT) 由黃耆 (Astragali Radix,AR) 與當歸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ASR) 所組成,常用於輔助治療婦女的更年期症候群。而過去有許多研究顯示 AR 與 ASR 在此方中具有協同作用,能增強 DBT 的藥理作用,因此 Zheng 等人利用迅速解析液相層析三段四極質譜儀-串聯質譜儀 (rapid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RRLC-QQQ-MS/MS) 檢測 DBT 中的活性成份,包括:AR 中的黃耆皂苷 IV 與黃酮類 calycosin、formononetin,ASR 中的阿魏酸與蒿本內酯,跨越 Caco-2 細胞單層膜的穿透性,以深入研究 AR 與 ASR 引導活性成份輸送進入細胞的機制。

藥物動力學研究結果顯示 calycosin 與 formononetin 的膜通透性會因 ASR 萃取物的存在而有顯著提升,主要影響成份為阿魏酸,但 AR 萃取物對於膜通透性則無任何作用。Zheng 等人由以上結果推論:當歸中的活性成份(主要為阿魏酸)能促進黃耆黃酮類成份 formononetin 與 calycosin 對 Caco-2 細胞膜的通透性,顯示當歸補血湯中的黃耆與當歸可能具有藥草與藥物之協同作用 (herb-drug synergy) [22]。

3. 藥材配伍差異影響本方的生化性質分析:

當歸補血湯 (DBT) 在歷代多部典籍皆有記載,以金 (1247 AD)‧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所載之配方流通最廣,黃耆 (AR) 與當歸 (ASR) 用量比例為 5:1;而 Zhang 等人選擇了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 (1155 AD) 史崧校正之家藏舊本《靈樞》九卷,以及清代康熙二十六年 (1687 AD) 周揚俊《金匱玉函經二注》與《內外傷辨惑論》所載之 DBT 做比較,雖然此三本典籍所記載之 DBT 皆以 AR 與 ASR 為主要藥材,但它們的藥材配伍則有些許不同;因此 Zhang 等人分析評估此三種 DBT 萃取物的化學組成與生物活性。

結果發現:《內外傷辨惑論》所載之 DBT 的 AR 成份黃耆皂苷 III、黃耆皂苷 IV、calycosin 與 formononetin,ASR 成份阿魏酸等含量最多,且此方較其他二典籍之 DBT 具有更強的成骨 (osteogenic)、雌激素樣 (estrogenic) 與紅血球生成 (erythropoetic) 等活性。

因此 Zhang 等人推測上述三種 DBT 可能是由不同配伍比例的 AR 與 ASR、甚至加入其他藥材所組成,而導致化學組成份與生物活性的差異,也可謂是首次針對廣為大眾普遍使用的《內外傷辨惑論》記載之當歸補血湯有關藥材配伍差異的研究 [23]。

4. 抑制肝纖維化與血管新生的相關機制研究:

Lv 等人研究了當歸補血湯 (DBT,黃耆與當歸比例為 5:1) 對肝纖維化大鼠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並探討了抑制肝纖維化的機制。以 CCl4 與連續 6 週高脂肪飲食誘發大鼠肝纖維化,再給予口服 DBT (6 g 原始未加工草藥/kg/d) 與抗氧化劑 N-乙醯-左旋-半胱氨酸 [N-Acetyl-L-cysteine (NAC), 0.1  g/kg/d]。實驗結果顯示 DBT 與 NAC 皆能抑制肝纖維化與新血管新生,並提高纖維化肝臟中超氧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的活性,降低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與 8-羥基去氧鳥糞嘌呤核苷 (8-hydroxy-deoxyguanosine, 8-OH-dG) 的含量,減少缺氧誘發因子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1α 基因及其蛋白質的表現,但 DBT 的功效較 NAC 更強。

此外,DBT 能減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收縮素 1 (angiotensin 1, Ang 1) 與轉化生長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及其訊息傳遞相關介質的表現,而 NAC 對 VEGF 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 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VEGFR2) 的表現則無影響。Lv 等人表示由上述結果證實:當歸補血湯 DBT 主要是藉由抑制血管新生及其相關機制,包括:減少氧化壓力、調控血管新生因子的表現及訊息傳遞,尤其是對 HIF-1α 的調控,而達到抗肝纖維化的作用 [24]。

5. 改善去卵巢大鼠停經前後症狀:

黃耆、當歸與淫羊藿 (Epimedium brevicomum Maxim.) 為生殖系統疾病與骨質疏鬆之常用中藥,Xie 等人在當歸補血湯的基礎上,應用以上 3 種中藥,依 5:1:5 之重量比例組合,衍生新的複方 RRF,並建立去卵巢大鼠動物模型,分為假手術組、去卵巢組、RRF 組 (每日口服劑量 564、282 與 141 mg/kg) 及馬共軛雌激素 (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 CEE) 對照組 (每日口服劑量 0.1 mg/kg)。

去卵巢後連續給藥 16 週,以放射免疫分析雌二醇 (estradiol, E2)、黃體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 與濾泡刺激素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高效液相層析儀結合電化學偵測器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or, HPLC-ECD) 檢測神經傳導物質 β-腦內啡 (β-endorphin, β-EP)、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NE)、多巴胺 (dopamine, DA)、5-羥基色胺 (5-hydroxytryptamine, 5-HT) 及 5-羥基吲哚乙酸 (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 5-HIAA),並評估骨礦物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與脂質過氧化情形。

實驗結果發現:RRF 能促進 E2 的合成,降低血清 FSH 與 LH 的濃度,神經傳導物質 β-EP 的合成恢復正常,下視丘釋放 NE、DA 及 5-HT 的變化減少,提高整體 BMD 並抑制骨小梁分解消失,降低血清 MDA 的濃度並提升內源性 SOD 的活性,顯示 RRF 能多管齊下保護去卵巢大鼠,減輕類似停經前後婦女可能出現的症狀,因此 Xie 等人認為:RRF 具有發展成為更年期症候群治療藥物的潛力 [25]。

6. 以體外實驗 (in vitro) 研究本方減輕糖尿病腎病變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的機制:

糖基化終產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 一向被視為誘發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變之關鍵因子,而過去的研究發現當歸補血湯 (DBT) 能減緩糖尿病動物模型的糖尿病腎病變 [26],以及糖尿病性動脈粥樣硬化 [27, 28],但對於 AGEs 影響的研究則較少,因此 Qin 等人探討了 DBT 對 AGEs 導致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 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相關機制。

將 HUVEC 分為 AGEs 模型組、空白對照組、AGEs 加 DBT (0.01 μg/ml)/DBT-A (0.1 μg/ml) /DBT-B (1 μg/ml) 組,以陽離子染料 Alcian blue 染色 HUVEC 上的蛋白多糖 (proteoglycan),評估 HUVEC 帶負電的強度變化,以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SDS-PAGE) 觀察 HUVEC 蛋白多糖 α-1-酸性糖蛋白 (alpha-1-acid glycoprotein, AGP) 與抗生物素蛋白卵白素 (avidin) 的表現情形,以 Annexin V/propidiumiodide (PI) 染色後以流式細胞儀分析 HUVEC 凋亡及死亡數量。比較各組結果,DBT 能隨濃度增加而顯著增加 HUVEC 的負電強度以及α-1-AGP 與 avidin 的表現,並抑制 AGEs 誘導 HUVEC 凋亡。

Qin 等人由以上 DBT 增加糖蛋白的表現、遏止 AGEs 所引起的細胞凋亡等作用,推論:DBT 可能藉由增加腎小球過濾膜上糖蛋白的表現,提高腎小球過濾屏障功能,而能夠防止糖尿病腎病變 DN 過程中所出現的蛋白尿 (proteinuria) 症狀 [29]。

腎小球間質細胞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GMCs) 基底膜增厚及細胞外基質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堆積,導致腎小球硬化並降低腎功能,不僅是 DN 的主要病理特徵,也是導致末期腎病的因素之一,而目前對於 DN 的防治仍無特效療法,因此 Ke 等人觀察當歸補血湯 (DBT) 對高葡萄糖誘發 GMCs 增殖及層黏連蛋白 (laminin)、第四型膠原蛋白 (type IV collagen, collagen IV) 與纖維黏結蛋白 (fibronectin) 表現的影響。

實驗分為黃耆組、當歸組、DBT 組與 DN 用藥 benazipril 組,以 MTT 染色觀察 GMCs 的增殖情形,以酶連免疫吸附分析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分析第四型膠原蛋白、層黏連蛋白與纖維黏結蛋白的表現情形。

實驗結果顯示:高濃度葡萄糖能顯著誘導 GMCs 增殖,增加第四型膠原蛋白、層黏連蛋白與纖維黏結蛋白的釋放,而黃耆組、當歸組、DBT 組的 GMCs 增殖及第四型膠原蛋白、層黏連蛋白與纖維黏結蛋白的表現均減少,特別是濃度最高的 DBT 組,抑制效果遠超越黃耆組或當歸組。Ke 等人因而由以上結果推論:當歸補血湯 DBT 抑制高糖分所致腎小球間質細胞增殖及細胞外基質蛋白表現的作用,可能具有預防與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變 DN 的臨床應用價值 [30]。

參考文獻

1. 段富津,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方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p. 124,1995。

2. 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上冊,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p. 653-654,2002。

3. 陳仁壽,當歸補血湯縱考,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4:535-537,2008。

4. 黃兆勝、危建安、吳利佛山市中醫院,當歸補血湯補血功效及其物質基礎研究(二),中藥藥理與臨床,19:10-11,2003。

5. 范穎、陳信義,當歸補血湯的實驗研究進展,中醫藥學刊,24:1643-1646,2006。

6. 齊煉文、李萍、盛亮洪,透析-高效液相色譜法在當歸補血湯藥效物質基礎研究中的應用,分析化學,34:196-199,2006。

7. 王慶敏、李曉寧、王兵、梁逸曾、黄曄,當歸補血湯有效部位指紋圖譜歸屬分析,時珍國醫國藥,19:2658-2660,2008。

8. 寧煉、陳長勛、金若敏、吳耀平、張海貴、孫成立、宋純清、胡之璧,當歸補血湯促進造血功能的成分及其作用的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7:50-53,2002。

9. 王燕平、李曉玉、宋純清、陳長勛、胡之璧,當歸補血湯中不同組分對正常及血虛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中草藥,33:135-138,2002。

10. 陳國廣、孟蕾、王永祿、李學明、韋萍,當歸補血湯中阿魏酸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時珍國醫國藥,17:744-745,2006。

11. 黃水清、黃月純、魏剛、劉東輝,當歸補血湯HPLC指紋圖譜研究(I),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7:192-194,2006。

12. 王運平、邱世翠、李波清、高美華、李宏,當歸補血湯對脾虛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濱州醫學院學報,20:422-423,1997。

13. 劉計、陳國華、王秀云、李威、付蔓華、劉惠霞、李立、王玉升,當歸補血湯補氣作用的實驗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3:7-10,1987。

14. 滕佳琳、韓濤,當歸補血湯補氣作用機理探討,中藥藥理與臨床,10:4-6,1994。

15. 苗明三、張麗萍、方曉艷、孫艷紅,當歸補血湯多糖對環磷醯胺和乙醯苯肼聯用致小鼠血虛模型的影響,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8:46-47,2002。

16. 張英華、武桂蘭、姜廷良,當歸補血湯及其含藥血清對小鼠紅系造血祖細胞克隆的影響,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5:33-36,1999。

17. 張英華、武桂蘭、姜廷良,當歸補血湯及其組成藥味的含藥血清對造血祖細胞(CFU-GM)的影響,中藥藥理與臨床,14:3-5,1998。

18. 寧煉、陳長勛、金若敏、吳耀平、張海貴、孫成立、宋純清、胡之璧,當歸補血湯促進造血功能的成分及其作用的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7:50-53,2002。

19. 方曉艷、苗明三,當歸補血湯粗多糖補氣生血作用研究和組方合理性探討,時珍國醫國藥,21:93-94,2010。

20. 方曉艷、李海霞、苗明三,當歸補血湯粗多糖對氣血雙虛大鼠血象的影響及組方合理性探討,中國醫藥導報,5:26-27,2008。

21. Gao, J., Feng, L.J., Huang, Y., Li, P., Xu, D.J., Li, J., Wu, Q. Total glucosides of Danggui Buxue Tang attenuates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via inhibi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remodelling. J. Pharm. Pharmacol., 64:811-820, 2012.

22. Zheng, K.Y., Choi, R.C., Guo, A.J., Bi, C.W., Zhu, K.Y., Du, C.Y., Zhang, Z.X., Lau, D.T., Dong, T.T., Tsim, K.W. The membrane permeability of Astragali Radix-derived formononetin and calycosin is increased by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in Caco-2 cells: A synergistic action of an ancient herbal decoction Danggui Buxue Tang. J. Pharm. Biomed. Anal., in press, 2012.

23. Zhang, W.L., Zheng, K.Y., Zhu, K.Y., Zhan, J.Y., Bi, C.W., Chen, J.P., Du, C.Y., Zhao, K.J., Lau, D.T., Dong, T.T., Tsim, K.W.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ssessment of Angelica herbal decoction: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eparations during historical applications. Phytomedicine, 19:1042-1048, 2012.

24. Lv, J., Zhao, Z., Chen, Y., Wang, Q., Tao, Y., Yang, L., Fan, T.P., Liu, C. The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danggui buxue tang inhibits angiogenesis in a rat model of liver fibrosi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284963, 2012.

25. Xie, Q.F., Xie, J.H., Dong, T.T., Su, J.Y., Cai, D.K., Chen, J.P., Liu, L.F., Li, Y.C., Lai, X.P., Tsim, K.W., Su, Z.R. Effect of a derived herbal recipe from an ancient Chinese formula, Danggui Buxue Tang, on ovariectomized rats. J. Ethnopharmacol., in press, 2012.

26. Zhang, Y.W., Xie, D., Xia, B., Zhen, R.T., Liu, I.M., Cheng, J.T. Sup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gene expression by Danggui Buxue Ta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preparation, in retarding the progress of renal damage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 Horm. Metab. Res., 38:82-88, 2006.

27. Zhang, H., Chen, S., Deng, X., Yang, X., Huang, X. Danggui-Buxue-Tang decoction has an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in diabetic atherosclerosis rat mode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74:194-196, 2006.

28. Zhang, H., Chen, S., Deng, X., Yang, X., Huang, X. The effects of Danggui-Buxue-Tang on blood lipid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related to foam cell form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ic GK rat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77:479-481, 2007.

29. Qin, W., He, B., Bei, Y., Wang, R., Feng, L., Xu, Y., Zhu, J., Zheng, Z., Zhu, Q., Nie, H. Protective effects of Danggui Buxue Tang on a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 damage induced by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Pharmacol. Pharm., 3:224-233, 2012.

30. Ke, H.L., Zhang, Y.W., Zhou, B.F., Zhen, R.T. Effects of Danggui Buxue Ta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on high glucose-induced prolife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i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Nat. Prod. Res., 26:1022-1026, 2012.

 

作者: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圖書館編輯
審查者: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蔡維人 組長/研究員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