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臺灣中醫藥發展歷程及重要事件

年份

事件

意義

1884

台北霍亂大流行,臺灣以中醫黃玉階為首投入治療,成效卓越。

中醫參與治療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

1896-1917

臺灣鼠疫大流行,臺灣以黃玉階為首的中醫投入治療,成效甚大。

中醫參與治療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

1901

日本政府發布「臺灣醫生免許規則」。

日本政府限制臺灣中醫的發展,此後不再認證中醫醫生資格。

1922

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擔任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的藥理學教授,並從事中藥研究與中醫藥教學。

承接日本現代醫藥研究方法,進行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並對西醫學生教授中醫藥知識。杜教授於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中的中醫藥教學,延續至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與臺大醫學院醫科時期,並有教材講義出版。

1928

杜聰明教授規劃籌設臺灣第一間「中醫醫院」,可惜未獲成功。

籌設專門以中醫藥治療熱帶流行性傳染病的實驗醫院,可惜未能實施。但類似模式成立的「更生院」,在治療鴉片成癮上獲得巨大成功。

1928

臺灣皇漢醫道復興運動開始。

希望修訂臺灣醫生免許規則,使中醫合法化。

1929

《漢文皇漢醫界》發刊。

臺灣第一本現代化中醫藥期刊。

1946

杜聰明教授以臺大醫院院長兼附設醫院院長的身份,規劃於臺大醫院籌設漢藥治療科,但未能實現。

國家層級的代表性醫療機構臺灣大學,曾規劃籌設中醫藥科部。

1950

臺灣省中醫師公會成立,由鄭品聰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臺灣第一個法定之省級中醫師團體,其中積極爭取中醫學校的設立,可惜未能獲得通過。2000年臺灣省中醫師公會解散,其所屬縣市公會直接加入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1952

臺灣中醫界向立法院提出「建議創辦中醫學校、改進中藥」之請願。

國民政府來台後,臺灣中醫界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推動恢復中醫藥教育與傳承活動。

1953

「中華民國中醫藥學會」成立。

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最早成立的中醫藥學術團體,在尚未有中醫高等教育學校前,該學會設置許多中醫藥講座與推展中醫藥教育之活動。

1954

私立高雄醫學院成立,杜聰明教授於藥理學教室規劃中藥研究,並從事對醫科學生的中醫藥教學。

於現代醫學教育體制中,加入部份中醫藥內涵之課程。

1955

私立中國醫政學院(私立中國醫藥學院前身)開始籌設。

因要求政府設立國立的中醫藥學校的目標達成非常困難,故轉於民間由覃勤先生領導中醫藥界自行發起設立中醫藥高等教育機構的計畫。

1956

立法院通過函請行政院籌設中醫學校及中醫藥研究機構。

立法院通過成立國立中醫學校與中醫藥研究所之決議送交行政院,但國立中醫學校後續未獲行政院教育部之落實。

1956

教育部決議恢復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並完成組織條例草案制定。

抗戰後政府單位首次同意成立中醫藥為主體的研究單位,以中西醫學的研究與強化中醫藥之教育為目標。

1957

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成立,杜聰明教授規劃於其中設立中醫治療科。

臺灣第一間私立醫學教育機構之附屬醫院規劃設立中醫藥部門,可惜仍未能成功。

1958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獲教育部立案核准成立,其中有「醫科」與「藥學系」。

中華民國第一間獲得教育部立案同意的中醫藥學院,使中醫藥的教育得以脫離民間的自習而進入高等醫學教育的行列,也是首間以融合中西醫學為教學目標的學校。

1963

教育部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現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前身)正式成立。

雖獲准正式成立,然而該所的預算與編制均較籌設初期的規劃縮小許多。

1966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調整「醫學系」的教學以西醫為主,原本中西醫並重的教學以另外成立的「中醫學系」承接。

私立學校因資源不足,容易受許多外在與內在因素之影響,原來以「中西醫結合」為目標之特色醫學系轉為與其他國內大學目標相同之醫學系,從而偏離一開始的設校宗旨。

1971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成立,為諮詢單位。

於政府單位中成立具有中醫藥醫療行政的單位,初期作為諮詢單位。

1973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設立「針灸研習班」。

在國際針灸熱潮中,向世界各地推廣針灸醫療與技術。

1975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臺灣正式復會。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原於1945年於大陸成立,由鄭曼青先生擔任理事長,覃勤先生為秘書長。後因政府播遷後僅存臺灣一省,無法成立全國性的中醫藥團體。1967年臺北市成為直轄市後,因以符合成立全國性團體之條件,故由覃勤先生負責復會,並擔任復會後之第一任理事長。

1975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創立中國醫學研究所,招收碩士班研究生。

由中醫學系何人豪主任規劃成立,為臺灣第一所由高等教育機構設立為培育中醫藥師資與研究人才之中醫研究所。

1975

中醫醫療給付納入勞工保險。

中醫開辦勞保,以因應民眾對中醫醫療的需求。

1981

第一屆「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於臺灣召開。

臺灣第一次舉辦世界級大型的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共計有十四個國家地區的代表217人與國內代表933人參與;並同時舉辦臺灣中醫藥典藏文物展覽。

1984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成立「學士後中醫學系」。

為擴大發展中醫藥之學術,並因應衛生署中醫師人力供給規劃、落實中醫教育、提昇臨床中醫師人力素質,故成立該系。

1988

考試院頒布「特種考試中醫師考試筆試及格人員訓練辦法」。

為確保通過中醫師特種考試人員之基本臨床醫學能力以維護民眾健康與就醫之權利,本案規定通過特考筆試的考生,必須接受一年六個月的基礎與臨床訓練,訓練期滿才能發給及格證書,再由衛生署核發中醫師執照。

1988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與中藥研究所聯合成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博士班。1992年正式改為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及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班。

臺灣醫學院校中第一所以中醫藥研究及師資培育為目標的博士班研究所。

1988

中醫醫療給付納入公務人員保險。

中醫開辦公保,以因應民眾對中醫醫療的需求。

1989

中醫醫療給付納入農民健康保險。

中醫開辦農保,以因應民眾對中醫醫療的需求。

1991

國立陽明大學成立傳統醫學研究所,開始收碩士班研究生。

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專門從事傳統醫藥研究的機構。

1994

中國醫藥學院成立「西學中」班。

以推廣中西醫結合醫療為宗旨,開放西醫學習中醫並取得執照的途徑,修滿45個學分得考中醫師資格,後已停辦。

1995

臺灣實施全民健保,開辦起即將中醫納入保險給付範圍。

中醫醫療納入全民健保給付,以因應民眾對中醫醫療的需求。給付項目為:門診診察費、科學中藥藥費、藥品調劑費、針灸治療費、傷科治療費、脫臼整復治療處置費。

1995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啟動中醫教育制度改革,其後擴展至學士後中醫學系。

在臺灣執業之現代中醫師除必須熟練中醫在基礎照護的專業知識技能外,也必須瞭解現代醫學在基礎照護的基本知識技能,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執業需求(中醫課程進行科學教育結構化調整;西醫課程參考美國哈佛大學醫學系四年制課程)。此教改後續影響逐漸擴及長庚大學、義守大學與慈濟醫學大學。

1998

長庚大學成立「中醫學系」。

臺灣第二所中醫學系的成立。

1998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成立博士班。

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唯一專門從事傳統醫藥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機構。

2000

實施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

實施本制度以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之成長與分配。

2003

中醫學系學程分為「甲組」、「乙組」。甲組為中西醫雙主修,乙組中醫單主修。

因應外界不明瞭中醫學系「中西醫匯通」之辦學理念者不斷對中醫學系為何修習現代醫學與西醫考照的質疑與批評。2002年公告之醫師法修正條文中明列雙主修考照資格,使中醫學生雙主修西醫學、醫學系學生雙主修中醫學在既有醫學證照體制中取得法定依據,為台灣中西醫學結合搭起溝通的橋樑。。

2003

美國在華醫藥促進局(The 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dvancement in China,ABMAC)董事會正式解散後,中華醫藥促進基金會董事會決議籌辦「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論壇」邀請中醫及西醫專家深度對話。

目標為促進傳統與現代醫學的整合,自2004年至2008年共舉辦19場,並出版《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的精華與共識》;後於2014年舉辦「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整合國際論壇」,並持續推動整合醫學之發展至今!

2003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託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推動「中醫醫院暨醫院附設中醫部門訪查計畫」。

作為中醫醫院暨醫院附設中醫部門評鑑之參考,目的為強化中醫醫院業務管理,提昇中醫醫療服務品質,確保民眾就醫安全。

2006

「中醫醫院暨醫院附設中醫部門評鑑」開展

 

2009

「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開始推動。

為健全中醫師臨床訓練制度,提升民眾中醫醫療照護品質,衛生福利部於2002至2008年期間推動建構中醫整體臨床教學體系計畫:2009年起動「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強化各院軟硬體教學設備,以建置中醫臨床訓練環境,訓練期間為期二年,課程內容包含基本訓練課程、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炙、中醫傷科、中藥學、西醫一般醫學訓練及急診等;2014年起全面實施中醫師二年負責醫師訓練。

2010

義守大學成立「學士後中醫學系」。

 

2011

停辦中醫師特考。

為使臺灣培育之中醫人才回歸中醫正規教育之正常發展,停辦中醫師特考。

2012

慈濟醫學大學成立「學士後中醫學系」。

 

2013

臺灣中醫醫學教育學會成立。

本學會以提升中醫醫學教育品質,加強國內與國際中醫醫學教育學術交流為宗旨。

2013

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改制成立。

由教育部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改名並隸屬衛生福利部。

2013

衛福部中醫藥司改制成立。

由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改制。

2016

國防醫學院開設20學分結構性之中醫藥選修課程。

在國內醫學院中推動中醫相關學程制度的建立,以促進醫學生對於中西醫學的認識與匯通。

2017

中醫藥司委託醫策會辦理「中醫專科醫師制度建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