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漫談傳統醫藥中的蟲類藥物兼及蜚蠊的臨床藥用價值(下)

蜚蠊的臨床藥用價值

貳、蟲類藥物中蜚蠊的臨床藥用價值
  昆蟲中蜚廉 (蠊) [註 1] 入藥歷史悠久,漢代《神農本草經》已將其列為中品,曰:「蜚廉 (蠊),味鹹寒治血瘀症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寒無子。」《唐本草》云:「螢蠊,味辛辣而臭,漢中入食之,言下氣。」《本草綱目》說:「瘀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寒無子」,有通利血脈之用。《全國中草藥匯編》提到,蟑螂有解毒利尿、散瘀消結之效,可以治咽喉痛、扁桃腺發炎、小兒疳積、肝硬化腹水等症。
  根據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和英國動物學紀錄《Zoological Record》,至 2005 年 12 月止,全球蜚蠊目昆蟲有 5147 種,其中,蜚蠊科室內種類 4 屬 9 種 [1, 2]。經常出現於家室、餐廚、倉儲、車船中的室內蟑螂品種有:蜚蠊科大蠊屬的美洲大蜚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黑胸大蠊 (Periplaneta fuliginosa)、褐斑大蠊 (Periplaneta brunnea)、澳洲大蠊 (Periplaneta australasiae)、日本大蠊 (Periplaneta japonica);姬蠊科的德國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和蜚蠊屬的東方蜚蠊 (Blatta orientalis) 等,[3 - 5] 研究發現美洲大蜚蠊提取物具有高度藥用價值,能有效降血壓,以及保護肝臟,並已使用於全球第一種 B 型肝炎藥物。目前中國大陸有百家養殖場大量生產美洲大蜚蠊,並進行藥物研發,如近年熱銷的「康復新液」,就是採用美洲大蜚蠊入藥,主要用於瘀血阻滯、胃病、十二指腸潰瘍、肺癆、褥瘡、外傷、燒傷、燙傷等疾病的治療。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美洲蟑螂萃取物具有促進組織修復、抗腫瘤、抗菌、抗炎、消腫止痛、黏膜保護等多方面藥理作用,以下簡述近年關於美洲蟑螂之研究著作 3 篇:

1. 創面癒合:
   王心龍等 [6] 採用多種色譜法分離純化美洲蟑螂中非肽類小分子化合物,並使用譜學法鑑定其化學結構,結果分離得到 16 個化合物,並由生物活性研究得知部分化合物具有促進人類皮膚纖維母細胞遷移 (migration of human dermal fibroblasts) 的作用,部分則可促進人類臍帶靜脈內皮細胞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血管生成,顯示美洲蟑螂創面癒合的物質具多樣性。
2. 免疫:
  唐苗等 [7] 研究美洲蟑螂萃取物 Ento-A 對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唐苗等乃以注射環磷醯胺 (Cyclophosphamide,一種烷基化劑,被廣泛應用於癌症的化學治療) 的小鼠做為免疫抑制模型,以中性紅法及 MTT 法檢測 Ento-A 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作用及 T 細胞增值率的影響,結果顯示 Ento-A 能顯著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升高脾臟指數及胸腺指數,並明顯加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對於 T 細胞增殖能力等免疫功能亦有顯著提升。
3. 抗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因各種有害刺激物引起之持續性傷口癒合反應所產生,包括病毒感染、藥物毒性、酒精及自身免疫性肝病,近年備受關注。Li 等 [8] 研究以美洲蟑螂萃取物測試對 CCI4 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是否具抗纖維化作用為目標。Li 等檢測了大鼠各項肝功能指標,還透過放射免疫測定法測量了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標誌物,結果發現美洲蟑螂萃取物的主要成分為黏性糖胺基酸 (viscous sugar amino acids),可減輕肝纖維化相關因子,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肝臟中轉化生長因子 (TGF-β1)、核因子-kB (nuclear factor-kappa B) 及α-平滑肌肌動蛋白 (α-SMA) 等表現有關,並可降低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1 (TIMP- 1) ,以減少細胞外基質的累積來阻斷相關訊號傳導,以及防止發炎反應來趨緩或逆轉肝纖維化。  
 

 12 
     《中藥大辭典》編號5854「蟑螂」    

 

參、結語
  昆蟲,種類繁多,繁殖力強,數量驚人,壽命短暫,營養價值高。現今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加劇,使得農作物、畜牧、海產產量皆減少,昆蟲糧食已然成為未來趨勢,如能順應此趨勢,將昆蟲資源同時應用於醫藥方面,是極具發展潛力的。
  甚至如蜚蠊,是自古至今人人喊打的常見害蟲,竟然也能入藥!
  參考近年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蒐尋蟲類藥相關藥籤 (如下圖) 載有一味藥—「油蟲」[註2]:

 

3
 (內媽祖廟大人科第三一號)


縱使有些昆蟲被人類認定為農業或衛生害蟲,其實只需善加利用,多發揮其藥用價值,害蟲亦可以變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物種,如果以上辦法可行,相信昆蟲資源的更有效利用,指日可待。

[註1] 蜚蠊即蟑螂,又稱黃賊、醬蟲、茶婆蟲、香娘子、蠦蜰、負盤、贓郎、石薑、偷油婆、飛蟅,以及滑蟲等。
[註2] 油蟲,烏魯木齊官話、徽語,以及吳語方言蜚蠊或蟑螂的別稱。

參考文獻

[1] 馮平章、郭予元、吳福楨著,《中國蟑螂種類及防治》,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p. 4-15,1997年。
[2] 陸寶麟、吳厚永主編,《中國重要醫學昆蟲分類與鑒別》,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3] 江雪峰、何勝國,近年來蟑螂防治研究進展,昆蟲知識,26(6):370-373,1989。
[4] 黃鋼、劉玉欣,河北省城市蜚蠊綜合防制策略,醫學動物防制,1(9):452-455,1999。
[5] 蕭小芹,《美洲大蜚蠊生物學特性及藥用價值研究》,長沙,中南大學病原生物學寄生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p. 1,2008年。
[6] 王心龍、向斌、李亞美、秦付營、耿福能、晏永明、程永現,美洲大蠊的含氮成分及其促創面癒合相關活性研究,中國現代中藥,1:20-28,2018。
[7] 唐苗、余萬鑫、吳桃清、馬秀英、劉衡、張成桂、白麗、肖懷,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對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中國藥理學通報,1:72-76,2018。
[8] Li D, Li W, Chen Y, et al. Anti-fibrotic role and mechanism of Periplaneta americana extracts in CCl4-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Shanghai). 2018;50(5):491-498. doi: 10.1093/abbs/gmy024.

作者: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蔡思怡 資料管理、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蔡忠志 助理研究員、袁國華 研究員/組長、王瑜楨 研究助理
瀏覽數: